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暑假我爬上了一个又一个阶梯。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那层阶梯是————《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书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女性。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幽闭在盲聋哑的人,竟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夫学院,并用生命建起一家家慈善结构,为残疾人造福。
她的世界无光、无声、无语。
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
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我们仔细想一想:海伦·凯勒,这个残疾的弱女子,为人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们不残疾,却没有人们做出什么贡献。原因就在:海伦·凯勒靠的是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并且有着一种对学习的渴望,还以惊人的毅力面对种种困难。而有些同学却不好好学习,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因此我们要向海伦·凯勒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以乐观的精神向上!
我有这样一本好书做我的良师益友,相信我以后的日子会过得更充实。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观后感八_500字相关内容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
战争,是霸权者的欲望与贪婪;战争,是野心者的冷酷与残忍;战争,是弄权者的自私与无情。膨胀的野心将和平与人性掩埋的彻彻底底。死亡?仇恨?无辜的生命的呐喊,襁褓中幼婴的啼哭,家园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这就是战争。也许岁月能抹去那些断壁残垣,可是历…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
夜晚里想起他,还不想睡,等待他来到我思想的梦里。我并不害怕想起了解他的那个夜晚,反而是记忆犹新,让我不断的回想。想什么?想,他一个德国人,远渡重洋,来贫困的中国工作近半生?想,他为什么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中国,在这里落脚扎根?想,他为什么不回到…
这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但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
由于时光关系,没有读书籍版的《拉贝日记》,而选取了观看影片。拉贝是一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辛德勒”的伟大人物。他与其它国际友人一齐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百姓。在拉贝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日军入侵南京,本能够…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
《拉贝日记》的镜头对准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普通百姓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多年来国内都有一种声音,呼唤能有一部既真实反映史实又能为全球观众所理解…
1937年,拉贝在南京是一位让人尊敬的大老板,他的妻子朵拉和他在一起。当时上海失守的消息在世界各地传开了,拉贝也知道了上海失守的消息,但是他不信,一方面是如果上海失守了,为什么南京还是和平的?另一方面在上海有一位纳粹德国将领带领着中国军队打…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