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一壶月光下酒_随笔散文700字
在壶中装满月光和酒,放在火上慢慢温热,揭开壶盖,开启那尘封已久的国学记忆……
——题记
自古以来,明月就是诗人倾诉的对象。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晏殊的“明月不暗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都表现了这种情感。想想看,寂静的夜晚,坐在庭前望那一轮弯月,远方的友人也在望这轮月芽吧!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唯美的境界吗?
可是,月不仅只有离愁别恨,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种悠闲的田园生活也令众多诗人们孜孜追求和向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酒则是更奇妙的东西。据说饮酒分上、中、下三种境界。那种满桌菜肴、喝的杯倒盘翻满席狼藉的是下等;虽只有一碟花生粒和豆干,但能与东西南北之友聊天说地的是中等;至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则是饮酒之上等境界了。
读不同诗人的诗也需饮浓淡相宜的酒。读李清照可喝淡酒,读柳永则宜喝甜酒,而喝烈酒时应大歌苏东坡。像辛弃疾,则宜饮高粱小口。读放翁,则应品大曲。至于李后主,就要用老酒煮姜汁,到最苦时方可饮用。其他像陶渊明、太白则无需纠结浓淡皆可,狂饮细品都行了。